中国全面规管AI生成内容 – 社交媒体平台须强制标识

Photo of author

By Global Team

中国自2025年9月1日起,对所有人工智能(AI)生成的内容实行强制“标签”规定。这项严格的法规不仅涵盖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还包括虚拟现实内容。核心要求是用户必须能清晰看到的“显示标签”,以及隐藏在元数据中的“数字水印”等不可见标记。

此次法规是由中国最高网络监管机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CAC)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部门共同制定的。官方强调,“AI生成物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版权侵害、网络欺诈等社会风险”,因而有必要进行监管。

中国国内主要社交媒体公司迅速作出反应。腾讯的微信(WeChat,中国名为微信)要求创作者在上传内容时必须标明AI生成与否。如果未标明,将向用户显示“需要个人判断”的警告信息。

由字节跳动运营的抖音(Douyin,TikTok的中国版)也建议为所有帖子附上明显标签,并在上传过程中自动将出处记录到元数据中。

微博(Weibo)设立了“无标签AI内容”举报功能,而小红书(Xiaohongshu)则表示如果没有自我举报,将自行添加标签。

微信的月活跃用户(MAU)超过14亿,抖音有7.6亿用户,这使得该法规的实施预计将在中国的在线生态系统中产生立即的影响力。

中国监管机构尤其将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认定为主要风险。利用AI技术操纵人物的面部、声音和行为的深度伪造可能导致个人名誉损害、社会混乱,甚至国家安全威胁。

CAC将AI内容管理加强和义务标识制度的执行设定为2025年清朗(清朗)行动的核心任务。这项行动是每年在全国范围内整顿网络秩序的活动。今年的重点任务还包括“打击虚假营销”和“保护青少年”。

新规定也对内容创作者提出了重大改变。影响者、电子商务卖家、营销公司等在发布AI生成的文字或视频时必须贴上标签。否则可能面临删除或制裁。

特别是在图像编辑、合成视频制作等经常使用AI工具的娱乐和购物领域,受到的影响尤为直接。该规定的适用范围扩展到创建“虚拟环境”的内容,如游戏和元宇宙,未来业界需要调整工作流程。

专家指出技术上的难题。自动区分AI生成内容与人类创作内容尚不完美,可能会误判一般创作物为AI或者忽视AI内容。因此企业正在投资于上传前阶段的实时检测算法的开发。

该法规被评价为比欧盟(EU)的‘AI法案’更为严格。欧盟主要关注于用户能够感知AI内容的“标识”,而中国则进一步将元数据水印作为义务,这一措施是为了防止用户随意删除或操控标签。

国际律所White & Case在报告中分析称,“中国的监管不仅限于行业管理层面,更是重视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这一特性同时引发了对言论自由收缩的担忧,以及过度监管的批评。

鉴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在线人口市场,该措施的国际影响力预计也将很大。海外科技公司进入或与中国市场合作需要满足这一监管要求。

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平台可能会采用更为精细的水印技术。中国国内如百度和阿里巴巴等AI大企业很可能合作制定技术标准。

然而最终的成败取决于用户和创作者的参与度。标签义务是否会被实际遵守,还是会出现规避行为,这将是决定法规实效性的关键点。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