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算法:点击背后的精心推荐]

Photo of author

By Global Team

优兔的推荐不仅仅基于简单的受欢迎程度,而是源自于精确的用户分析。

优兔算法并非仅依靠点击数来运作。它分析用户的观看时间、反应模式、设备类型、位置、观看历史等多个信号,以推荐个性化内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随机的,但实际上大多数推荐视频都是算法精心设计的结果。

优兔算法基于用户的喜好和行为数据,自动推荐下一个观看的内容。(图片=优兔)
优兔算法基于用户的喜好和行为数据,自动推荐下一个观看的内容。(图片=优兔)

优兔收集和分析哪些数据呢

优兔实时收集和分析用户的活动。其中包括视频观看时间、点击与否、点赞/不喜欢的标记、评论撰写、订阅、搜索词输入、视频跳过、重复观看与否等多种行为信息。

例如,如果从头到尾观看某个视频,优兔会将该内容判定为“感兴趣的主题”。反之,若视频被快速离开,则会从推荐优先级中被排除。这就是为何比起简单的浏览次数,优兔更重视用户实际的“停留时间”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会分析用户的设备类型(移动端/PC/TV)、位置(国家/语言)、观看时间段、正在使用的应用程序版本等技术信号。这些都用于了解用户以何种形式、在何时以及如何消费内容。

推荐算法如何运作呢

优兔算法基本上是推荐与用户过去行为相似的内容。为此,使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协同过滤”技术。通过比较分析大量用户数据,推荐那些相似口味的观众喜欢的内容。

例如,对某个烹饪视频进行重复观看的用户,会被推荐类似主题的频道或其他用户喜欢的食谱视频。此外,最近还应用了分析视频内场景、字幕、缩略图、语音数据等技术,以了解内容的主题和氛围。

优兔通过“首页”、“探索”、“相关视频”、“自动播放”等不同途径运行推荐算法。虽然各路径的工作方式不同,但“个性化”是其共同的核心。即使是搜索同一个视频,不同用户看到的顺序或缩略图也会有所不同。

算法并非中立

算法并非中立。其设计目标是最大化用户的观看时间。因此更具刺激性或情感激发的视频可能会在推荐中占据更高的排名。

此外,如果只是反复展示用户惯常观看的内容类型,会导致信息偏食现象。这被称为“过滤泡泡”或“确认偏见”效应。为缓解这些问题,优兔在某些领域应用了曝光平衡算法,故意显示各种主题的内容。

然而,由于推荐仍然基于用户的既往行为模式,因此很难完全摆脱算法自身强化特定视角或内容类型的结构。

用户可以做的设置和调整

用户可以调整算法推荐。在优兔设置菜单中删除“观看记录”和“搜索记录”,即可初始化算法推荐标准。此外,如果点击“无兴趣”或“不推荐频道”,则会减少相关内容的推荐。

关闭自动播放功能,或订阅特定频道也是调整推荐视频质量的方法。订阅不仅仅是一种接收通知的功能,它也是用户被分类为偏好该频道的标准。

此外,通过使用“暂停观看记录”功能,用户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不留下记录,从而不影响推荐内容。此功能在多个用户共用同一设备时尤为有用。

理解算法是数字素养之一

优兔算法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系统,还引导用户选择和体验。不了解算法的工作原理,可能导致在内容消费上处于被动位置。反之,了解其工作方式后,用户可以调整自己的观看习惯,减少信息偏食。

在数字环境中,自律与责任始于对算法结构的理解。优兔根据我们点击的内容和停留的时间,提出接下来的选择。最终,推动算法的是用户。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