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上市:上市捷径还是投资陷阱?

Photo of author

By Global Team

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或合并现有上市公司进入股市的策略被称为“借壳上市(Backdoor Listing)”。由于无需通过新股上市的审查过程便可获得上市公司的地位,因此这一策略也被称为“后门上市”。虽然较正式的首次公开募股(IPO)程序简化且速度更快,但同时也伴随着不确定性和投资者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通常,借壳上市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非上市公司收购已有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或者双方合并将原有上市公司变成新的业务法人。在此过程中,大多选择业务实绩微薄或处于休业状态的“壳公司”进行操作。通过这种方式,公司无需额外的上市公司审查便能直接进入股市。

相比之下,传统的IPO必须经过金融监督管理局的审核、韩国证券交易所的审查以及投资者保护机制等复杂程序。而借壳上市因为避开了这些审查,依靠保持上市地位的公司,所以能够节省时间和成本。这种策略对急需资金募集或需建立市场信任度的新创企业或中小企业尤其具有吸引力。

例如,非上市生物企业A收购上市公司B后更改公司名称并迁址,可以在法律上以B的连续性构建A的业务上市结构。这种情况下,通过新股发行或增资等手段能够募集大额资金。此外,与普通IPO相比,由于媒体曝光和外部监督相对较少,“静默上市”也是一大优势。

然而,这种借壳方式也存在根本性限制。被收购或合并的上市公司往往财务结构不佳或管理透明度较低。新进入的企业在承接现有结构时,容易出现会计问题、粉饰财务和内部交易等弊端。实际上,曾利用借壳上市的一些企业因资金贪污或管理失败而被摘牌,甚至遭到金融监督管理局的制裁。

为防范此类风险,韩国交易所对未满足特定条件的借壳上市企业施加“管理种类指定”、“停牌”、“上市适格性实质审查”等措施。特别是自2009年起,制度性加强了“借壳上市审查制度”,要求在不仅仅是股权收购而是实质性控股权转移的情况下进行类似新上市的审查。

另外,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由于借壳上市后原有上市公司的业务模式、业绩和管理层等可能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务必进行详尽的信息确认。借壳上市消息公布后,企业股价倾向于短期暴涨,但如果随后企业业绩或管理成就未能支撑,这可能会导致股价下跌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最近,由风投和私募股权基金(PEF)主导的借壳上市增多,呼吁制度性监督和市场透明度增强的声音也在高涨。特别是为防止通过欺诈性并购或幽灵公司进行的非法上市,需要强化管理体系。

虽说借壳上市比IPO门槛低,但绝不是风险较小的方式。投资者和市场都需要客观验证企业实质和未来价值,交易所和监管机构的责任也因此更加艰巨。

저작권자 © 솔루션뉴스 무단전재 및 재배포 금지
저작권자 © 솔루션뉴스 무단전재 및 재배포 금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