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山火、集中降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随着损失加剧,公众需要承担的课题也在增加。在这些课题中,“住宅”是最现实且紧迫的问题。然而,现有的临时住房往往只是考虑速度的权宜之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周期长,环境负担也大。最重要的是,对于经历灾难的人们来说,即使有可以暂住的空间,却没有可以恢复的空间。

为了克服这种结构性限制,国立森林科学院提出了“木制模块住宅”作为新的居住解决方案。国立森林科学院于1日表示,“对于灾民来说,最急需的是快速和舒适的居住空间”,“木制模块住宅兼具速度、情绪稳定性和环保性,是一个综合性解决方案”。
木制模块住宅采用在工厂预制构件和设备在现场组装的预制化(prefabrication)方式。可以将施工时间减少最多50%,且受到天气或地形的影响较小,能够稳定地确保施工日程。模块化设计使得根据需要可以扩展或重新布置空间,未来可以转换为福利设施、公共设施等,具有较高的长期使用价值。

对于灾难受害者来说,“速度”不亚于“情感恢复”的重要性。木材作为材料带有视觉上的温暖和心理上的安定感,可以成为经历压力的灾民恢复的基础。同时,木材可以作为存储碳的资源,若作为结构材料使用,还能为实现碳中和做出贡献。相比起钢筋混凝土,其碳排放量显著降低也是一大优势。
国立森林科学院木材工程研究科科长李尚民表示,“木制模块住宅不仅是简单的临时设施,更是快速且可持续的灾难应对型居住解决方案”,“政府和地方自治体应战略性地引入木材基础系统,建立先发性应对体系”。
随着气候危机的加剧,灾难不再是特定地区的问题。它们已成为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现实。对灾民而言,不再需要权宜之计,而是需要可以恢复的空间。公众干预的原因显而易见。而且解决方案可能源于身边不远的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