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国家无线电研究院于7日表示,在人工智能基础的图像压缩技术领域,主导了国际标准化讨论。国家无线电研究院在6月26日至7月6日于大田会议中心举行的第47届多媒体编码(ISO/IEC JTC 1/SC 29)国际标准化会议上提交了总计130多份技术提案。
本次会议由国家无线电研究院主办,韩国信息通信技术协会(TTA)承办。包括三星电子、LG电子、现代汽车在内的国内企业,苹果、华为、诺基亚、高通等全球主要信息通信技术企业参加。来自30多个国家的600多名专家齐聚一堂,展开了关于次世代视频技术主导权的讨论。
会议上,评估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能比现有方法更好地提升图像质量。MPEG下属的图像质量评估顾问组(AG 5)分享了人工智能基础技术能实现高性能的预评估结果。
基于此,会议参与者同意以2030年商业化为目标开发次世代视频压缩技术。在标准开发项目中包含了人工智能基础的视频压缩技术、三维空间信息压缩、图像分析优化压缩、以及如高斯喷射(Gaussian Splatting)实感虚拟世界实现技术。高斯喷射是一种将数百万个粒子排列在三维空间中,以实现与真实相似的虚拟空间的渲染技术。

现有的编解码技术是按照固定的规则对视频进行压缩。而人工智能基础的编解码则通过分析视频内容,保留重要信息,去除不必要信息以提升效率。这项技术为了高效传输和保存音视频数据,具有压缩后再还原的结构。
到2030年该技术实现商业化后,普通用户将能以更少的数据享受8K超高清实时播放(流媒体)和实感虚拟融合世界(元宇宙)服务。在工业领域,这项技术可用于自动驾驶、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多种服务。
郑昌林国家无线电研究院院长表示:“人工智能基础编解码技术将引领媒介技术的重大变革,”并会“努力构建一个有效的生态系统,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应用于产品和服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