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音乐:机遇还是挑战?探寻韩国音乐产业的出路

Photo of author

By Global Team

在英国伦敦,一个从未接触过乐器的人成功签下了一份唱片合约。主角是视觉设计师出身的奥利弗·麦坎(Oliver McCann)。他以“imoliver”的艺名活动,利用生成型 AI 音乐工具制作音乐。

去年发布的他的歌曲在流媒体平台上的播放次数超过了 300 万次,引起了轰动。这一成就最终促成了与独立唱片公司 Hallwood Media 的正式合约。这是通过 AI 创作而无需经过传统乐器或音乐教育的创作者与唱片公司合作的首个案例。

AI 音乐工具 Suno 应用程序界面
AI 音乐工具 Suno 应用程序界面 ⓒ解决方案新闻

AI 音乐的扩散不仅限于个别个人的案例。生成型 AI 工具 Suno 和 Udio 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输入来创作歌曲。用户只需指定歌词或氛围,系统便会自动完成旋律和编曲。AI 甚至可以制作专辑封面等视觉资料。

AI 虚拟乐队 Velvet Sundown (图片=Spotify)
AI 虚拟乐队 Velvet Sundown (图片=Spotify)

以这种方式组成的虚拟乐队 Velvet Sundown 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关注。歌曲、歌词、专辑艺术全部由 AI 创作。然而,自动批量生成的低质量内容增加也引发了音乐价值可能下降的担忧。

法国的音乐流媒体服务 Deezer 宣布,其平台上每天上传的歌曲中有 18% 是 AI 生成音乐。然而,实际的播放数量极低,表明听众并不多。Spotify 等大型平台尚未公开相关统计数据。

世界主要唱片公司和音乐人对 AI 音乐的扩散强烈反对。索尼音乐娱乐、环球音乐集团、华纳唱片等三大唱片公司去年对 Suno 和 Udio 提起了版权侵权诉讼。德国的音乐征收团体 GEMA 声称 Suno 生成了与 Lu Bega 的《Mambo No.5》和 Alphaville 的《Forever Young》类似的歌曲,并因此采取了法律行动。

在英国,包括凯特·布什、安妮·伦诺克斯、达蒙·阿尔巴恩在内的 1000 多位音乐家反对 AI 相关法律修正案。他们通过发布“无声专辑”表示抗议。相反,Will.i.am、 Timbaland、Imogen Heap 等艺术家则将 AI 视为音乐创作的工具,持相反立场。

美国俄亥俄大学媒体学部主任乔希·安托努奇奥表示,“AI 音乐将在未来呈指数级增长”,并补充说“目前没有法律标准,处于初期阶段”。

AI 音乐的出现对整个韩国音乐产业提出了结构性挑战。K-pop 通过精心策划、细致的制作过程和巨额投资得以成长,但 AI 可以大幅减少成本和时间,从根本上扰乱传统制作系统。

K-pop 迄今为止在全球市场上备受瞩目的原因是其独特性和高完成度。然而,一旦 AI 大量生产音乐,可能会难以在全球舞台上保持差异性。特别是如果 AI 将现有的 K-pop 歌曲用作学习资料,创作者可能会陷入非故意版权侵权的争议,这可能导致国际诉讼的潜在风险。

国内制度也不完善。AI 的学习数据未能透明公开,判断版权侵权与否的标准也模糊不清。未对创作者应得到何种奖励进行规定。当前的空白将来有可能扩大为争端。考虑到 K-pop 的国际地位,如果韩国无法制定标准,可能在全球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在 AI 音乐已成为世界音乐行业一部分的情况下,韩国必须加快应对方案的制定。关键在于平衡版权保护与行业创新。

首先,需要确立明确的版权标准。要具体规定是否承认 AI 创作的结果为创作物,以及原作者的权利保护范围。目前,美国和欧洲已开始的诉讼案例可以在韩国制定制度标准的过程中作为参考。

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创作者与 AI 的协作结构。核心创作元素如歌词和旋律由人类创作者负责,而在编曲或音效校正、创意补充等辅助过程中使用 AI 的方式。如果这种结构得到制度上的支持,可以在保证创作者权利的同时工业上吸收 AI 的优势。

教育的改进也迫在眉睫。未来的世代可能更习惯于使用 AI 制作音乐而不是亲自演奏乐器。如果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系统性地引入 AI 的使用,可以扩大创作基础,并保持产业整体竞争力。这不仅是简单的技术训练,还需要教育方向,探讨 AI 与人类创作如何共存。

总之,AI 音乐是可能直接影响 K-pop 竞争力的潜在变量。尽管现在看起来像是威胁,但如果确立制度标准和协作体系,可以将其转化为新的机会。

国内音乐产业在准备迎接未来创作环境的同时,还需通过教育和政策应对版权纠纷。鉴于 K-pop 在全球音乐市场的领导地位,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有可能成为全球标准。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