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小费就是’坏顾客’?美国小费文化难题何解”

Photo of author

By Global Team

对于从美国旅游回来的韩国人来说,“小费”是最令人困惑的体验之一。小费的金额、时间和理由都不明确,对于首次访问美国的游客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冲击。但对美国人来说,小费是用餐和结账之间的当然程序。这种差距不仅仅是文化差异,而是源于美国的历史、经济结构和劳动市场制度。

用餐后增加小费是美国餐饮文化的普遍惯例。
用餐后增加小费是美国餐饮文化的普遍惯例。 ⓒ솔루션뉴스 25.06.09

小费文化源自中世纪欧洲贵族的习惯。贵族给仆人的赏金成为‘感谢的表示’,在19世纪末期,美国上流社会效仿并传播到了美国。然而,美国国内的初步反应是消极的。在“阶级社会的残余”的批评声中,几州通过了禁止小费的法律。然而,随着20世纪20年代中期禁令的消失,小费文化扩展到了整个劳动市场。

特别是黑人劳动者中小费制度的扩展尤为突出。奴隶制废除后,雇主让黑人工人依赖小费,而不是给予正规工资。小费从感谢的表示变成了生活手段。

现在,美国的小费实际上是服务行业劳动者的“工资”。许多工人获得的低于最低工资,如果没有小费,生计将无法维持。据美国劳工部报道,不计入小费的最低基本工资仅为每小时2.13美元。这个差距需要小费来填补。

到2025年,餐馆通常给15%~20%的小费,如果服务满意,甚至给到25%。千禧一代和Z世代平均支付19%以上,有些商店通过数字支付系统显示建议最高30%。对此,美国国内出现了“Tipflation(小费通胀)”的批评。有观点认为,小费金额由系统决定,而不是顾客。

美国国内也在对小费文化进行批评和探讨替代方案。一些高档餐厅引入了欧洲式的“服务费含价制”,取消了小费。纽约和佛罗里达等一些州正在讨论不依赖小费而保障最低工资的制度。

技术上建议在支付屏幕上引入“不启用小费设置”选项,或者像数字水印一样明确显示小费引导信息。在旅行指南和旅游应用中准确地标注各地区的小费惯例也是现实的替代方案。

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区分小费是作为服务的奖励还是工资补偿的手段。围绕小费的混乱最终需要通过政策、文化和用户教育同时进行才能解决。

Leave a Comment